|
作者:劉南芳
二十一世紀的「變文」 --當2007年「福音歌仔戲」來到馬偕醫生和馬雅各牧師走過的地方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在唐朝的時候,寺院為了傳講佛經,將佛經中的道理和佛經中的故事用講唱的方式表現,這些僧侶們一邊講、一邊唱,吸引了廣大的群眾來聽,常常把寺院站滿,這種講唱故事的形式稱之為「變文」,影響所及,使得人們走進寺院、並促成了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發展、帶動了戲曲藝術的萌芽。 在西方中古世紀的教會中,聖樂從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葛麗菓聖樂」無伴奏的吟唱,發展到复音音樂形式、一直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的聖詠合唱、以至於十七世紀巴哈的賦格聖詠,西方古典音樂在教會中孕育成熟、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透過音樂的展延,傳達神所賜的平安、人們因而認識神的美好;「音樂」這一個媒介,也因而豐富而多采多姿,成為人間的可貴藝術。 今年的復活節前夕,福音歌仔戲來到淡水、來到鳳山搭台演出,這是早年宣教士初初在台灣所踏上的土地,淡水街上留著馬偕醫生的腳蹤,而鳳山教會今年正逢設教140週年,是台灣所建立的第二間教會。這讓我懷著十分景仰的精神、期待著歌仔戲的鑼鼓在這兩個地方喧天嘎響的時候。 「台灣歌仔戲班」自從2002年開始在教會演出歌仔戲之後,已經走到了第六個年頭,從土庫、北港、朴子…一路到台西、柳營、板橋、林口,我們已經演過了二十七個場次,在將近一百間教會的弟兄姊妹面前搭台唱戲;從繁華的都市、到樸素的鄉鎮,基督教會透過這個傳統的文化「謝平安」、歡慶聖誕節、復活節、宣告平安的「七月節」。 我們就是二十一世紀的「變文」,我們希望透過歌仔戲傳達上帝的和平、公義、與饒恕,我們學習那些孜孜不倦的傳道者,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傳達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愛與平安。如今站在福音歌仔戲的第六個年頭,我更希望我們是中古世紀的聖詠、十七世紀的古典音樂,我希望在教會的孕育中、幫助台灣歌仔戲朝向更精緻的藝術層面發展、從「文化的耕耘」改善「文化的體質」,建立台灣文化更美麗的層次。 2006年我們在西螺、林內、林口演出《逃城》,嘗試用西方弦樂四重奏加入歌仔戲的伴奏,今年在淡水和鳳山演出的《桃花搭渡—新音樂版》,我們一樣讓殼仔弦接納小提琴、讓嗩吶聯姻電子琴,而古箏選擇了坐在大提琴的旁邊……,當傳統歌仔戲加入專業作曲的理念和手法,我們希望呈現的是新時代的台灣戲曲音樂。這使得我們有最傳統的「四句聯」、我們也有最新穎的歌仔戲唱腔,而教會將會是支持我們最重要的力量來源。 我們雖然微小,但是神把我們放在一個需要打仗的地方,就只好勇敢向前! 請為我們禱告!讓更多人加入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耕耘,我們也呼籲教會能加入支持本土藝術提升的行列,讓更多教會站出來為本土文化發聲,讓政府所舉辦的歌仔戲巡演,除了選擇廟會之外,也能選擇來到教會門口演出,我們就有可能產生一個台灣的巴哈、發展出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