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天下第一家◆

作者:刘南芳

《天下第一家》是歌仔戏传统的「古路戏」,之所以称为「古路戏」而不称为「古册戏」是因为这个戏是一般民间传说,并无法考证出确切的朝代、和人物依据,剧中托之于明朝正德皇帝,是一种权宜的说法,剧中高家从高福禄以降,到万、寿、无、疆这五代的人物都是虚名,因此我将这出戏划分在「古路戏」的范围之内。

这出戏原本分为两大段落,第一段是叙述朱文孝家境贫寒,上山砍柴到街上贩卖,因在李总兵府花园外休息,吟诗一首为小姐李千金听见,透过丫环小玉上前相问,才知道文孝是读书人,千金心生爱慕,为了帮助他,用十二个钱买下文孝的一担乾柴。谁知正德皇帝微服出游,遇强盗打抢,失落钱袋,付不出店租,文孝经过客店,用十二个钱为正德解决困难,正德见这个青年忠厚诚恳,随他回家,只见朱家十分清贫,文孝与母亲相依为命,勉强渡日。正德于是将手中苏白扇交与文孝到总兵府提亲,总兵见天子笔迹,亲身来朱家迎接,正德已经离开,于是李总兵将千金许配文孝为妻。

第二个段落是正德听说当地的高家人称「天下第一家」,心中好奇前去查访,才知高家五代同堂,父子都是进士、状元及第,十分罕见,因此正德亲封高家为「天下第一家」。

原剧中这两个段落是互不相关的,关于「佳人花园赠金」、「市井小民为皇上解围」这样的故事情节在传统老戏、像是《天下财王》…这类剧目中也十分常见。一般这种戏是做为吉庆戏,因为剧中只有才子佳人、帝王富贵,没有啼啼哭哭、或是打打杀杀的情节,最后又有高官显爵的团圆收场,有祝贺赐福的意义,因此即便是剧情平淡,在舞台上也是上演不衰。

这次鸿明歌剧团选择了这出戏来加以改编,他们希望能保留这种吉庆的意味,和大团圆的富贵气象,但是这样的「吉庆戏」整个剧情和表演上都太过薄弱,如果只靠一些唱腔的堆积、实在难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如何让这个戏丰富起来、又能保留原剧的重点,我著实费了一番功夫。

首先我希望为这个戏立个主题精神,那就是「五代同堂虽罕见,子孙不肖也枉然」。一般人认为只要是「五代同堂」就很好了,但我希望把「五代同堂」的精神层次再往上推高一点;这就像一个人长寿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身体不健康、生活内容贫乏,那么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义?从这个立足点开始,我重新虚构了高家的故事。在这个重新架构的情节中,要让朱文孝、正德君、李千金这些人和高家有所牵连,前因后果纠结起来、环环相扣,让原本两个各自独立的段落、透过新的整合而融为一体,这样才会像是一出完整的大戏。

这个虚构的情节是以「修海波堤」为中心来开展,因著「修海堤」,文孝和母亲三娘分散、和千金见面、又救了正德君;也因著海波堤,正德君和高家父子加入在整个剧情中,显得十分自然,不造作,在「君臣巡海堤」时又可以做为「表演场」,丰富原剧的表演,可说一举数得。

过去的演出喜欢偏重演员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故事情节常常习于旧套、或是出现不合理的情形;新编剧在处理传统戏的时候,必须在故事的合理、以及戏剧节奏的处理上加强,要让表演和剧情充份融合,不要让丰富的表演放在一个松散的剧情中、去考验观众的耐力。

其次所谓「修编」就是要保留原剧的风味,而不是重新去创造一出新戏,就像在《天下第一家》当中,将「修海堤」的新情节,和原本的「花园赠金」、「为皇上解围」、「五代同堂」…这些旧情节加以调合,要让观众不觉得看的是一出新戏、演员也不觉得演一出新戏;这种调合的结果必须「自然」,但是这个过程要非常「人工」、也要非常的「费工」,这是传统戏修编时一个很重要的考量。

在新的情节架构之下,人物也显得比较完整、有个性,特别是以「十两银」拉出了三娘这个含辛茹苦的「寡母形象」,以「巡海堤」突显了高无公正无私的「清官形象」,还有加入了高疆夫妻好贪小利的小人物感觉,都能丰富原剧的色彩。最后就是唱腔的安排与处理,我将原本花园中的杂念调改为都马,将杂念调用在文孝与皇帝的对唱,而将七字调留给正德君和三娘做为主要表现的曲调,这样音乐情绪有一种区隔,也感觉活泼有变化。

「鸿明歌剧团」以演出传统「古册戏」和「古路戏」最为擅长。剧团中的演员几乎都是一流的唱将,生角以许秀琴老师为首,包括了沈花梅、和从前「胜珠歌剧团」的当家小生洪淑珠三足鼎立;在旦角方面除本班中的当苦旦王丽云之外、这次又加上外请来的杜玉琴老师,观众可以在剧中许多大段的唱腔中一饱耳福。特别推荐剧中三娘和正德君一段「下四管七字调」的对唱,这是从前十分流行的一种唱法,低沉哀怨、如泣如诉,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舞台上有人演唱了,这次排戏的时候,每次排到这一段,总有人在旁驻足流连,可见得这种唱腔特殊的感染力。

整理老戏除了剧本立定之外,导演的处理更是重要。传统戏班编导几乎都是集中在一人身上,但是编剧只能「说」故事,很少有能力来「演故事」,要让每个演员的动作到位、场面活泼,还要让表演恰如其份的展现,需要有导演的设计和安排。导演可以让演员个人的特色融化在整体戏的特色之中,这种全面的掌控能力对台湾的歌仔戏班习于「活戏」的传统而言、尤其重要。这次鸿明歌剧团第一次和刘光桐导演合作,演员不论戏份多寡、都深刻地感觉到「排戏」的重要,这是光桐导演的功劳;因为一个好的导演、他的能量在排练场中是默默展现的,当他的能量足够时、就清清楚楚的影响了演员、改变演员的观念。

这个剧本交到光桐导演的手中时,他是非常不满意的,但是他还是耐心的设计了每个演员的身段,在平稳的剧情中、利用建立角色的特性来为全剧加分,像是朱文孝不时表现出来的「穷秀才」造型,还有最后一场阿公阿嬷的舞蹈…等等,这些细腻的安排,演员是第一个直接感受到的,并且由衷能产生出认同感,这种发自内心的体验、其效用更甚于任何学理上的大声疾呼。导演的功能可以被民间剧团接受与认定,这是我认为在这次演出中最有进步、也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200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