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得

◆从「唐明皇游月宫」谈古册戏的改编◆

作者:刘南芳

《唐明皇游月宫》在松山演出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因为稿债如山,这篇编剧手记在我手中断断续续也写了一个多月,这两天发奋要清理旧稿,所以决心一口气把这篇小记写完。想写完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我觉得愿意改编传统戏的人很少,大部份的编剧都喜欢编新戏,使得传统戏有许多好东西渐渐消失,因此我很想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供做大家参考,盼能抛砖引玉。

第二是这出戏做得很辛苦,我们一边讨论、一边写、一边按歌,当一首歌词写完,演员马上要拿去背诵…,在短短的十天左右拉出了整个戏的架构。我非常感谢导演素云的认真和努力、演员的合作,特别是临时跨刀相助的刘文亮和王清松老师。由于短时间内在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我们深怕戏的长度不够,因此我将不足的部份都交给素云,要她在台上慢慢演、一定想办法把戏做足了,大家在最后看到的武戏也是情商加演,我想再次修改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会解决,但是首演的辛苦却是让人难以忘怀。

编剧的“舞台经验”是很重要的,我们坐在桌前的人,不容易产生台上需要的“立体感”,这时候改编旧戏会是一种很好的磨练,因为演员的经验、以及和导演的讨论会成为很好的帮助。传统戏有些情节的处理和表演的安排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认真去体会,并且想办法整理、让这些好东西重新呈现在舞台之上。

  『唐明皇游月宫』是歌仔戏改编自民间传说中的“古册戏”,是外台戏班下午常演的剧目。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曾经在台北的树德公园看过台中“秀琴歌剧团”的演出,印像中这出戏是以念白为主,唱段很少。这次改编之前,导演许素云小姐把整个故事讲述一次,让我努力掌握全剧的来龙去脉。

  认真分析一下,传统的『唐明皇游月宫』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叙述奸臣李林甫陷害大将军诸葛明,诸葛明得胜回朝,李林甫不仅设计用乱箭将他射死,还诬陷他谋反,奏旨抄他的家,诸葛明的弟弟诸葛英趁乱逃走,半途招亲获救,最后投奔郭子仪,成了郭子仪的军师。

第二个段落是张果老下凡来寻唐明皇,因为唐明皇前世是天上的星座,因此张果老前往唐王宫中要叙旧,唐明皇趁机要求张果老带他上月宫。上月宫后,嫦娥不在,仙子香素娥接待唐王,并带他看嫦娥自画的一幅丹青,唐明皇心中喜欢,题诗一首后返回人间。不料嫦娥回月宫后,看到诗句勃然大怒,上奏玉帝。

第三个段落是天上众神仙商量下凡替嫦娥报仇的戏,大约是奉玉帝旨意,要对唐明皇有所惩戒,因此青龙星下凡转世为安禄山,白虎星转世为郭子仪,一个闹唐、一个保唐,香素娥转世为杨贵妃迷惑君王….等等,一直说到众仙下凡后散戏。

以上这三个段落加起来构成了一出戏,虽然戏中有武戏、有文戏、也有大段的说白戏,在表演上还算丰富,但是第一段“陷害忠良”的戏和后面的“游月宫”并没有直接关连,衔接起来十分勉强;而第三段戏几乎全部是说白,只叙述因果报应,并没有配合其他表演,很像“讲古”而没有戏味,牵涉种种的因果报应又难免有些迷信的嫌疑,做为结尾的『蹲底戏』而言、份量明显不足。这次在改编之前,我和导演经过一番讨论,决定把第三段删除,配合主题将全剧集中在“游月宫”之上,使戏的线索明朗一些。

为了让开场仍旧有热闹的场面,我们保留了第一段的武戏,但是剧情略做改变,原来李林甫与诸葛英的对手戏让唐明皇有点“昏君”形象,我建议删改成虚构的“潘守敬征番”,不但可以热闹开打,又可以引张果老出场与皇帝见面,帮助情节顺理成章往下发展,后面的宫廷戏有了这个“潘守敬”的穿插,也更丰富一点。

至于第三段的“下凡转世”删除之后,戏不够的部份、就把唐明皇离开月宫的过程做得更曲折一些,让游月宫有一个整体的段落感。因为照一般逻辑思考,一个凡人上天庭应该不可能来去自如,所以唐明皇上月宫后冒犯嫦娥、惹得众仙大打出手…这是属合理的推测,这样的结尾有利于表演,对收场言也有热闹紧张的效果。

确立了改编的架构之后,接下来就是“游月宫”的重头戏要如何安排的问题。原剧在“游月宫”这段剧情很单薄,皇帝准备去游月宫的心态是“突发奇想”,过程也十分顺利,到月宫之上听听仙家音乐、看看丹青,就被一阵清风吹回凡间。唐明皇出场后,总共只有约四十分钟的戏,包括三首七字调和一段“看丹青”的都马调,并没有特殊的表演。剧中的嫦娥坐在场上当作丹青供人观赏,也没有表演处,小旦香素娥有一段歌舞,但是这些表演在平铺直叙的剧情中分散陈列,使得戏剧缺乏冲突、也缺乏跌宕的高潮。

面对这样四平八稳的“古册戏”,编剧可用的素材不够,因此我设想从“加强人物形象”、以及在剧情进展中“建立表演场”双管齐下,期望能增加这出戏的可看性。

一、 加强人物形象:

『唐明皇游月宫』这出戏的主要人物包括唐明皇、张果老、嫦娥、和香素娥,再加上我虚构的潘守敬,总共有五个角色,这其中自然以唐明皇为最重要,所有的情节围绕他展开、人物围绕他设立。传统戏是以“演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描写常常流于表面化,像是原来的演出版本中,唐明皇是“打引”出台、自报家门,然后张果老求见…等等;我认为这样的出场方式太过单调枯燥,而且『游月宫』成了『偶发事件』,我们无法在唐明皇身上找到特殊的形象,因此这个角色换成任何一个朝代中的任何一个皇帝都好像没什么差别。

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在改编本中我借用了历史上唐明皇的一段旧情做为戏剧进展之前的铺垫。相传唐明皇在专宠杨贵妃之前最喜爱的一个妃子是武惠妃,惠妃早亡,唐明皇对他念念不忘。有了这段背景、我在剧中虚构了一个早亡的“惠妃”,让唐明皇在“夜深人静、对月思叹”的相思情调中出场,怀念君妃的恩爱…。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演员“带戏上场”,既利于舞台上表演、又容易让观众产共鸣;其次藉著“明月”和后面的『月宫』、『嫦娥』产生联系,首尾相顾、前后呼应,可说是一举数得。

在“叹月”一场,我选择了一首南管的曲调『相思引』做为开场,『相思引』是一首很秀气的曲调,在传统歌仔戏中常常是皇帝出场时使用;因为他旋律优美,曲调悠扬动听,又有一种很庄重的富贵气。要让唐明皇和观众的第一次见面就具备一个“多情”的形象、又有一种君王的气质,『相思引』细腻庄重的音乐特色,可以说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写“皇帝”的戏时,除了所演唱的曲调要特别考究之外,皇帝在唱词、念白中所使用的辞汇也要特别注意,我举一个历史上的小故事为例:

有一天明太祖和皇太孙互相吟诗唱和,结果他发现在皇太孙的诗句中看不出有统治天下的气魄,例如明太祖吟出『风吹马尾千条线』,皇太孙所和的诗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明太祖不禁觉得又气愤又失望;这时旁边的四太子燕王朱棣走向前来,和出『日照龙麟万点金』的佳句,这句诗气度恢宏,有帝王气象,太祖因而十分重用燕王,甚至考虑要将皇位传给他,但是因立嫡长子的规定而作罢。明太祖死后,因著朝廷的削藩政策,燕王还是起兵南下,夺了明室江山,成为历史上的『明成祖』。

(见「巨变新生的时代□明清卷」页12;冯作民著;万象图书出版)为什么能从一句诗当中、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帝王气象?因为一个人口中的言语和他的身份地位、和他的眼界胸襟、思想见识都有密切的关连;同样的、在一个剧本之中,皇帝口中所出的言语也要和平民百姓有所区隔,包括编剧所为他创造的情境、他的举止…都要考虑到他的身份地位。

像是唐明皇是有名的「多情天子」,在剧中又要周旋于众仙女之间,又是香素娥、又是嫦娥,编剧要为他区分出不同层次的感情,而不能把「多情」写成了「好色」;「游月宫」的感觉应该是浪漫而富有想像,如果写成了唐明皇的「寻花问柳之旅」,那所有的美感也就破坏殆尽。

写作的人越仔细、越重视一个人物的立体感,就越能使一出虚构的戏感觉真实,不仅使演员自在、也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二、 建立表演场:

「唐明皇游月宫」若是要归类,也可以归在吉庆戏一类,因为这出戏的基调就是歌舞升平,再加上演员衣著华丽,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型的戏大多有剧情薄弱的缺点,这也是为什么原来版本的「游月宫」要加上诸葛英、及众仙下凡的段落来丰富戏剧的内容。

从改编的角度来看,「游月宫」是一个单纯的事件,不适合随便加入许多旁枝末节,因此要以「建立表演场」做为改编重点,这样的表演场包括原本表演段落的延伸、以及新表演场的开辟。

在原表演段落的延伸上,主要还是唱段的延展和布局。例如原来宫廷内唐明皇与张果老有两段谈论功臣的七字调,改编本延展成君臣三人的都马调对唱,将内容前后扩充一下就感觉很丰富。其次像是“看丹青”的重头戏,原本唐明皇只有一段都马描述嫦娥的美丽,现在延展成了杂碎摇板接都马调、七字调、再接艋□调的伴唱,最后以吟诗调做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唱腔篇幅。这大段唱腔的建立主要是将唐明皇见到嫦娥时「惊为天人」的心情深入描述,也就是编剧「反覆折腾」的手法,在舞台上也有很好的戏剧效果。

至于新表演场的开辟,像是在唐明皇登上天庭时,导演和我讨论后新加入了一场“云端”的戏,藉由张果老带著唐明皇腾云驾雾,表现唐明皇对周遭的好奇,导演在表演中又加入了南天门的孙悟空、二郎神,还有嫦娥、仙女的舞蹈,连唱带做使得这场戏可看性十足。

「建立表演场」的前题是不能「为表演而表演」,要达到表演场的效果之前,必需在剧情中先建立它的合理性,使这些表演在情节推展下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不论是唱腔、身段、舞蹈、武打,都要和戏本身做密切的联结,才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不至于沦为单纯的歌舞表演。

从前听一位编剧界的前辈将改编传统戏比喻成为古画裱褙一样,要「心灵手巧」;我觉得很有道理。编剧在构思上一定要先尊重老戏原有的气质,然后要和导演做充分的讨论,因为传统戏非常重视舞台表演,导演的场面构思如果能给予编剧一个写作方向,会比较快进入写作轨道。「游月宫」首演筹备的时间十分仓促,几乎是讨论一场写一场,多亏导演的协助,终于使改编工作顺利完成,这叫做“皇天保佑”!

2003.8.25


很高兴《唐明皇游月宫》这出戏参加了今年的歌仔戏群英汇演,我把首演时很多不足的地方又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一些唱段、让戏剧节奏加快一点,特别是最后一场加上了一段唐明皇唱的「锦杂」,收尾更有力量,我想比较起首演来应该是有进步、也更完整。今天做行前排练时,我想起了还有一篇「库存的」编剧手记,提供各位做为看戏的参考,欢迎大家来看戏、特别是台中的朋友们,并且给予批评指教。

200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