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心得

◆從「唐明皇遊月宮」談古冊戲的改編◆

作者:劉南芳

《唐明皇遊月宮》在松山演出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了!因為稿債如山,這篇編劇手記在我手中斷斷續續也寫了一個多月,這兩天發奮要清理舊稿,所以決心一口氣把這篇小記寫完。想寫完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我覺得願意改編傳統戲的人很少,大部份的編劇都喜歡編新戲,使得傳統戲有許多好東西漸漸消失,因此我很想把自己的寫作經驗供做大家參考,盼能拋磚引玉。

第二是這齣戲做得很辛苦,我們一邊討論、一邊寫、一邊按歌,當一首歌詞寫完,演員馬上要拿去背誦…,在短短的十天左右拉出了整個戲的架構。我非常感謝導演素雲的認真和努力、演員的合作,特別是臨時跨刀相助的劉文亮和王清松老師。由於短時間內在結構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我們深怕戲的長度不夠,因此我將不足的部份都交給素雲,要她在台上慢慢演、一定想辦法把戲做足了,大家在最後看到的武戲也是情商加演,我想再次修改的時候這些問題都會解決,但是首演的辛苦卻是讓人難以忘懷。

編劇的“舞台經驗”是很重要的,我們坐在桌前的人,不容易產生台上需要的“立體感”,這時候改編舊戲會是一種很好的磨練,因為演員的經驗、以及和導演的討論會成為很好的幫助。傳統戲有些情節的處理和表演的安排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應該認真去體會,並且想辦法整理、讓這些好東西重新呈現在舞台之上。

  『唐明皇遊月宮』是歌仔戲改編自民間傳說中的“古冊戲”,是外台戲班下午常演的劇目。大約在一年多以前,我曾經在台北的樹德公園看過台中“秀琴歌劇團”的演出,印像中這齣戲是以唸白為主,唱段很少。這次改編之前,導演許素雲小姐把整個故事講述一次,讓我努力掌握全劇的來龍去脈。

  認真分析一下,傳統的『唐明皇遊月宮』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是敘述奸臣李林甫陷害大將軍諸葛明,諸葛明得勝回朝,李林甫不僅設計用亂箭將他射死,還誣陷他謀反,奏旨抄他的家,諸葛明的弟弟諸葛英趁亂逃走,半途招親獲救,最後投奔郭子儀,成了郭子儀的軍師。

第二個段落是張果老下凡來尋唐明皇,因為唐明皇前世是天上的星座,因此張果老前往唐王宮中要敘舊,唐明皇趁機要求張果老帶他上月宮。上月宮後,嫦娥不在,仙子香素娥接待唐王,並帶他看嫦娥自畫的一幅丹青,唐明皇心中喜歡,題詩一首後返回人間。不料嫦娥回月宮後,看到詩句勃然大怒,上奏玉帝。

第三個段落是天上眾神仙商量下凡替嫦娥報仇的戲,大約是奉玉帝旨意,要對唐明皇有所懲戒,因此青龍星下凡轉世為安祿山,白虎星轉世為郭子儀,一個鬧唐、一個保唐,香素娥轉世為楊貴妃迷惑君王….等等,一直說到眾仙下凡後散戲。

以上這三個段落加起來構成了一齣戲,雖然戲中有武戲、有文戲、也有大段的說白戲,在表演上還算豐富,但是第一段“陷害忠良”的戲和後面的“遊月宮”並沒有直接關連,銜接起來十分勉強;而第三段戲幾乎全部是說白,只敘述因果報應,並沒有配合其他表演,很像“講古”而沒有戲味,牽涉種種的因果報應又難免有些迷信的嫌疑,做為結尾的『蹲底戲』而言、份量明顯不足。這次在改編之前,我和導演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把第三段刪除,配合主題將全劇集中在“遊月宮”之上,使戲的線索明朗一些。

為了讓開場仍舊有熱鬧的場面,我們保留了第一段的武戲,但是劇情略做改變,原來李林甫與諸葛英的對手戲讓唐明皇有點“昏君”形象,我建議刪改成虛構的“潘守敬征番”,不但可以熱鬧開打,又可以引張果老出場與皇帝見面,幫助情節順理成章往下發展,後面的宮廷戲有了這個“潘守敬”的穿插,也更豐富一點。

至於第三段的“下凡轉世”刪除之後,戲不夠的部份、就把唐明皇離開月宮的過程做得更曲折一些,讓遊月宮有一個整體的段落感。因為照一般邏輯思考,一個凡人上天庭應該不可能來去自如,所以唐明皇上月宮後冒犯嫦娥、惹得眾仙大打出手…這是屬合理的推測,這樣的結尾有利於表演,對收場言也有熱鬧緊張的效果。

確立了改編的架構之後,接下來就是“遊月宮”的重頭戲要如何安排的問題。原劇在“遊月宮”這段劇情很單薄,皇帝準備去遊月宮的心態是“突發奇想”,過程也十分順利,到月宮之上聽聽仙家音樂、看看丹青,就被一陣清風吹回凡間。唐明皇出場後,總共只有約四十分鐘的戲,包括三首七字調和一段“看丹青”的都馬調,並沒有特殊的表演。劇中的嫦娥坐在場上當作丹青供人觀賞,也沒有表演處,小旦香素娥有一段歌舞,但是這些表演在平鋪直敘的劇情中分散陳列,使得戲劇缺乏衝突、也缺乏跌宕的高潮。

面對這樣四平八穩的“古冊戲”,編劇可用的素材不夠,因此我設想從“加強人物形象”、以及在劇情進展中“建立表演場”雙管齊下,期望能增加這齣戲的可看性。

一、 加強人物形象:

『唐明皇遊月宮』這齣戲的主要人物包括唐明皇、張果老、嫦娥、和香素娥,再加上我虛構的潘守敬,總共有五個角色,這其中自然以唐明皇為最重要,所有的情節圍繞他展開、人物圍繞他設立。傳統戲是以“演故事”為主,對人物的描寫常常流於表面化,像是原來的演出版本中,唐明皇是“打引”出台、自報家門,然後張果老求見…等等;我認為這樣的出場方式太過單調枯燥,而且『遊月宮』成了『偶發事件』,我們無法在唐明皇身上找到特殊的形象,因此這個角色換成任何一個朝代中的任何一個皇帝都好像沒什麼差別。

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在改編本中我借用了歷史上唐明皇的一段舊情做為戲劇進展之前的鋪墊。相傳唐明皇在專寵楊貴妃之前最喜愛的一個妃子是武惠妃,惠妃早亡,唐明皇對他念念不忘。有了這段背景、我在劇中虛構了一個早亡的“惠妃”,讓唐明皇在“夜深人靜、對月思嘆”的相思情調中出場,懷念君妃的恩愛…。這樣的安排可以讓演員“帶戲上場”,既利於舞台上表演、又容易讓觀眾產共鳴;其次藉著“明月”和後面的『月宮』、『嫦娥』產生聯繫,首尾相顧、前後呼應,可說是一舉數得。

在“嘆月”一場,我選擇了一首南管的曲調『相思引』做為開場,『相思引』是一首很秀氣的曲調,在傳統歌仔戲中常常是皇帝出場時使用;因為他旋律優美,曲調悠揚動聽,又有一種很莊重的富貴氣。要讓唐明皇和觀眾的第一次見面就具備一個“多情”的形象、又有一種君王的氣質,『相思引』細膩莊重的音樂特色,可以說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寫“皇帝”的戲時,除了所演唱的曲調要特別考究之外,皇帝在唱詞、唸白中所使用的辭彙也要特別注意,我舉一個歷史上的小故事為例:

有一天明太祖和皇太孫互相吟詩唱和,結果他發現在皇太孫的詩句中看不出有統治天下的氣魄,例如明太祖吟出『風吹馬尾千條線』,皇太孫所和的詩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氈』,明太祖不禁覺得又氣憤又失望;這時旁邊的四太子燕王朱棣走向前來,和出『日照龍麟萬點金』的佳句,這句詩氣度恢宏,有帝王氣象,太祖因而十分重用燕王,甚至考慮要將皇位傳給他,但是因立嫡長子的規定而作罷。明太祖死後,因著朝廷的削藩政策,燕王還是起兵南下,奪了明室江山,成為歷史上的『明成祖』。

(見「巨變新生的時代—明清卷」頁12;馮作民著;萬象圖書出版)為什麼能從一句詩當中、看出這個人是不是有帝王氣象?因為一個人口中的言語和他的身份地位、和他的眼界胸襟、思想見識都有密切的關連;同樣的、在一個劇本之中,皇帝口中所出的言語也要和平民百姓有所區隔,包括編劇所為他創造的情境、他的舉止…都要考慮到他的身份地位。

像是唐明皇是有名的「多情天子」,在劇中又要周旋於眾仙女之間,又是香素娥、又是嫦娥,編劇要為他區分出不同層次的感情,而不能把「多情」寫成了「好色」;「遊月宮」的感覺應該是浪漫而富有想像,如果寫成了唐明皇的「尋花問柳之旅」,那所有的美感也就破壞殆盡。

寫作的人越仔細、越重視一個人物的立體感,就越能使一齣虛構的戲感覺真實,不僅使演員自在、也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二、 建立表演場:

「唐明皇遊月宮」若是要歸類,也可以歸在吉慶戲一類,因為這齣戲的基調就是歌舞昇平,再加上演員衣著華麗,看起來賞心悅目。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類型的戲大多有劇情薄弱的缺點,這也是為什麼原來版本的「遊月宮」要加上諸葛英、及眾仙下凡的段落來豐富戲劇的內容。

從改編的角度來看,「遊月宮」是一個單純的事件,不適合隨便加入許多旁枝末節,因此要以「建立表演場」做為改編重點,這樣的表演場包括原本表演段落的延伸、以及新表演場的開闢。

在原表演段落的延伸上,主要還是唱段的延展和布局。例如原來宮廷內唐明皇與張果老有兩段談論功臣的七字調,改編本延展成君臣三人的都馬調對唱,將內容前後擴充一下就感覺很豐富。其次像是“看丹青”的重頭戲,原本唐明皇只有一段都馬描述嫦娥的美麗,現在延展成了雜碎搖板接都馬調、七字調、再接艋舺調的伴唱,最後以吟詩調做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唱腔篇幅。這大段唱腔的建立主要是將唐明皇見到嫦娥時「驚為天人」的心情深入描述,也就是編劇「反覆折騰」的手法,在舞台上也有很好的戲劇效果。

至於新表演場的開闢,像是在唐明皇登上天庭時,導演和我討論後新加入了一場“雲端”的戲,藉由張果老帶著唐明皇騰雲駕霧,表現唐明皇對周遭的好奇,導演在表演中又加入了南天門的孫悟空、二郎神,還有嫦娥、仙女的舞蹈,連唱帶做使得這場戲可看性十足。

「建立表演場」的前題是不能「為表演而表演」,要達到表演場的效果之前,必需在劇情中先建立它的合理性,使這些表演在情節推展下順理成章、自然而然,不論是唱腔、身段、舞蹈、武打,都要和戲本身做密切的聯結,才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不至於淪為單純的歌舞表演。

從前聽一位編劇界的前輩將改編傳統戲比喻成為古畫裱褙一樣,要「心靈手巧」;我覺得很有道理。編劇在構思上一定要先尊重老戲原有的氣質,然後要和導演做充分的討論,因為傳統戲非常重視舞台表演,導演的場面構思如果能給予編劇一個寫作方向,會比較快進入寫作軌道。「遊月宮」首演籌備的時間十分倉促,幾乎是討論一場寫一場,多虧導演的協助,終於使改編工作順利完成,這叫做“皇天保佑”!

2003.8.25


很高興《唐明皇遊月宮》這齣戲參加了今年的歌仔戲群英匯演,我把首演時很多不足的地方又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一些唱段、讓戲劇節奏加快一點,特別是最後一場加上了一段唐明皇唱的「錦雜」,收尾更有力量,我想比較起首演來應該是有進步、也更完整。今天做行前排練時,我想起了還有一篇「庫存的」編劇手記,提供各位做為看戲的參考,歡迎大家來看戲、特別是台中的朋友們,並且給予批評指教。

200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