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得

◆歌仔戏《长生殿》编剧后记(下)◆

作者:刘南芳

第二部份:改编方法

1.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编排—鼎足三分的「陈玄礼」

在「陈玄礼」这个人物构思完成之后,整个情节在不违背原始架构下重新展开,全剧共分为十一场,在唐明皇与贵妃爱情部份的主戏部份包括了〈定情〉、〈醉酒〉、〈七夕〉、〈马嵬坡〉,符合传统的情节发展脉落。〈定情〉融入了「杨玉环本当为寿王妃」的情节,表现玉环与唐明皇年龄悬殊的爱情基础。〈醉酒〉则在玉环久候明皇不至之时,加入了安禄山的胡旋舞,表达安禄山的非份之心。

陈玄礼在剧中是「准驸马」、也是节度史的官职,和安禄山共同掀起一种金戈铁马的气息,他的主戏包括了〈入皇城〉、〈见驾〉、〈送行〉、〈闯宫〉、到〈踏破长安〉,而以〈马嵬坡〉做为这个人物表现最高的冲突点,戏份可以说和唐明皇、杨贵妃等量齐观。

陈玄礼在全剧中起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是情节可以充份的开展,在儿女情长中加入了英雄气概,更重要的帮助观众体认到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错误的决定、以及杨贵妃必然的悲剧收场,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出现,对照了唐明皇眷恋儿女私情的弱点,帮助这整个故事更多面的呈现出来。

陈玄礼的加入,也使得全剧增添了许多可看性高的「表演场」,这种表演唱配合著激昂的锣鼓身段,并不像宫庭歌舞戏般的柔美情调。例如唐明皇久不上朝,陈玄礼从边关赶回京城、闯入后宫要求唐明皇御驾亲征,还有安禄山踏破长安城,玉真公主死在乱军之中,陈玄礼无力回天、仓皇逃生…。

最重要的一场,则是在〈马嵬坡〉之中,当六军不发、要唐明皇交出杨贵妃之际,陈玄礼逃至马嵬坡,要求君王以大局为重、牺牲贵妃,当陈玄礼的背景加重之后,这场戏与明皇的对峙就显得饱满,有角度,做成长篇的、冲突性的对唱,达到了非常好的戏剧效果。我认为这比起唐明皇单纯的不知所措、杨贵妃片面的无辜都来的有戏一点。

2.主题的诉求—圣明天子有始无终

加入「陈玄礼」这个人物,除了情节、表演的考量外,也为了突显我对于「长生殿」这个故事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些无中生有的人物和情节,并非仅只于「为复杂而复杂」。唐明皇在马嵬坡坚持不放弃杨玉环,反而质疑陈玄礼居心不良,串通三军谋反,这时剧中安排了一段这样的对唱:

「唐明皇:(杂碎调)我是当今的皇上、你食君俸禄该然尽忠,
要我任人摆布、百般退让,莫非你…你怨恨寡人、居心不良!
 陈玄礼:皇上…
 唐明皇:(接唱)玉真惨死在后宫、你满怀怨恨在心中
         敢与三军结群成党,拆散我君妃情理难容
陈玄礼:(杂碎摇板)一言宛如箭穿胸,如此冤枉我、我气难平
想起玉真泪满面,我何苦在此做忠臣!
    (七字调)多少黎民丧性命,皇上你只顾儿女私情
        力挽狂澜终无用,不如一刀了残生……      」

当然我这样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控诉封建制度的腐败、传统国君的昏庸…,我只是想就我的体会,来呈现唐明皇的一种困境。我觉得有了陈玄礼和玉真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唐明皇这个「圣明天子」的下场。

在最后一场我安排的〈追驾〉,构想虽是自传奇版而来,但是我把重心放在唐明皇的种种回忆之中,他想起了他逃离长安时,抛弃了自己亲生的儿女;想起错看了安禄山、想起错用了杨国忠……最后面对著「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悲哀,只能归诸到「半生辛劳有何用、圣明天子有始无终」。这种追悔之心就是我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我并不想控诉他、指责他,我只是对唐明皇这平凡的人性寄予无限的同情。


传统戏曲进入当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创作者必须提出一种视角,展现一种视野,这是我们从小受教育的结果,也是我们所耕耘的剧种艺术给予我们的养份。编导如果自己没有个性,如何要求写出来的戏有「个性」?编导如果不重视自己剧种的特色,那么戏曲淹没在表演艺术的洪流中也是迟早的事。我们生存在现代的社会中,阅读中国的传统、接受西方的文明,生长在本地的文化土壤中,我想我们有比前人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或许很难做的比前人更好,但我想至少要能展现出不同的情调,有了「作者」的感觉,就会有这个时代、这个阶段的感觉,我们的脚印也就变得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