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得

◆千江风涌、乱世起风云—《乱世长江情》编剧手记◆

作者:刘南芳

《乱世长江情》最原始的构想大概在一年半以前。当时我很想写一个戏叫做《大明朝公主》,长期以来我看过许多南明的资料,对南明的故事很有兴趣,我觉得在这个年代中即便是真实发生的事也很有戏剧性。

明朝灭亡之后,原本的皇亲国戚都失去了地位和名号,杂处在百姓之间,一样四处逃命,原本尊贵的血统如今失去了尊贵的依据,这些皇室的人心中要如何调适?别人又要如何看待他?在朝代更替之间,「皇室血统」成为一个最尴尬、也最虚空的名词,我从「长平公主」的传说中构想了一个真假公主的故事情节,并且把这个故事说给素云听,渐渐讨论出这个戏的雏型。

原本整出戏的情调是希望结合「古册戏」的感觉,用「胡撇拉戏」呈现,就有点类似《孔雀胆》的意思,处在一种历史与真实的暧昧之中。后来这个戏落选了,但是我认为我虚构的这个故事很精彩,不演实在太可惜了!我便把这个戏放在心中蕴酿、一直到今年的选举过后,我对于无理的「仇恨」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我对这出戏也就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首先我把「方良将」和「博洛」两个势均力敌的形象确立,减轻了原本浓厚的爱情篇幅,增加了这一明一清、两个敌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描写。其次我将真公主「朱凤官」和假公主「秦明月」从爱情的敌对关系中抽离,改变了原本对于「朱凤官」的描写,把她从儿女私情中提升到了国仇家恨的心理层次,让他在整个爱情故事中成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以「方良将」和「博洛」这两个角色而言,「方良将」比较好写,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他不同于明朝的降臣、在「爱国」这件事上犹豫不定;他为人正直,有著热情和真诚的个性,是观众喜爱的类型。我在他身上加上了我对于袁崇焕的同情,特别是「法场」的安排,是因为我想起了袁崇焕死前所受的冤屈,前方战士的英勇、为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也抵挡不了权臣的谋划、愚民的激情,「忠心」在历史上常常成了一种让人心灰意冷的情操。

剧中的「博洛」是满清的贝勒爷、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征服江南的常胜将军、也是最后劝降郑芝龙的关键人物。在戏中塑造这个人物花了我许多的心思,「博洛」和「朱凤官」一样,是随著我对这出戏想法的成熟而逐渐转变成型,特别是邀请古翊泛(大古)来演出后,整个「博洛」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从他身上一种特殊的京剧气质中一一展开。

我对于「博洛」的定义是一个在战场上有著「道德洁癖」的人;他是少年英雄,武功高强而充满自信。一个对自己有十分把握的人,期待的是正大光明的战场,能让自己淋漓尽致的展现实力,一如演员期待一个宽敞的舞台一样。所以博洛在「探关」的时候,想的是北国山川、想的是让自己动心的渔家女,而不是忧虑关呈险要,战事难平。而他知道方良将被表妹多敏陷害,他会愤怒地唱到:

「博洛:(七字调)小王闻言气难平,莫怪伊阵前来罢兵
         恁自作聪明为得胜,小人之计毁我英名」

他和方良将一样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他们的是非观念超过了种族和政治立场,因此他看到方良将在法场上冤屈难伸,他能舍身相救,「法场」中方良将在明处、博洛在暗处,导演设定两人唱腔交错安排,我认为很能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

「内白:打死卖国贼!打死卖国贼!
伴唱:锦绣江山来断送、黎民百姓刀下亡
   卖国贼游街示众,报仇报冤不宽容…
柳东:(串调)人声喊喝如潮涌、城中百姓走凶狂
       无人想要查真相,谣言四起将人伤

良将:(倒板)双手扣锁、血流满面,遍体鳞伤、有口难申…
   (回龙)屈枉我方良将赤胆忠心—
博洛: 忠心耿耿换来卖国求荣千古骂名
良将:(杂碎三眼)我与周文无仇恨
博洛: 陷害忠良为何因
良将: 皇上你—因何来相信,只恐大明江山…
博洛: 大明江山化灰尘
 良将:(杂碎摇板)英雄盖世名千里,虎落平阳被犬欺
 博洛: 怎忍伊含冤来死,不由我心中踌躇…   」

博洛救了方良将,把他们敌对的关系改变了,方良将看到了博洛心中的公平和明亮,他不知道今后在战场上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敌人,他所受的教育不容许自己做一个「降臣」,只能选择投江自尽…

我认为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仇人,也应该有一个宽大的心。在排练场时,我不断的和素云、大古沟通,描述著他们在舞台上的关系,我觉得这和一般歌仔戏那种敢爱敢恨的感觉不一样,我希望这两个人在台上都能拥有一种气度,一种能尊敬敌人的优雅。

另外一个难写的角色是「朱凤官」,一直到戏演完,我还是觉得写得不够透彻。难写的原因是这个角色既不是个正派的「苦旦」、也不是个反派的「花旦」,她是一个满怀仇恨、步步为营的贵族,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经过自己的设计,不轻率、不唐突,并且尽可能的保护自己。

原本朱凤官结局是自尽身亡,但是在导演的建议下让她放弃仇恨,随方良将远走天涯。我们都认同这个结局,但是在改动的时候,离演出时间已经很近了,所以剧本在最后一场改得不是太理想,前后剧情连贯不够好,台词也有不够明确之处,只能希望下次演出时能再改进。

对编剧而言,虚构一个故事要让情节首尾连贯、人物个性分明、主题思想明确…做到这样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其中最难的还是人物,剧中人物成型之后,有时发展起来编剧会写到不能收手、甚至会有点「无法为剧中人做主」的感觉。就像《乱世长江情》,我写起来一直觉得不过瘾,感到一本的篇幅不太够,如果要完整的表达我的想法,应该至少要写成两本戏,这样不论是情节、人物都能交代的更清楚,只是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舞台可以呈现。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真得很喜欢这个戏、所以写到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尤其我认为光桐导演把这个戏排的很有情致(我一直强迫他要把导演构思整理出来),不论是〈沿江追捕〉、〈法场〉、〈海贼〉…在场面的调度、舞台画面的设计,我都觉得很独特,整体的戏剧风格不是「历史剧」的沉重,但确有「历史剧」的大气,我认为比剧本好看多多了!刘文亮的音乐兼具了民谣的苍凉、京剧的气势,能融合在一出戏中真不容易。我庆幸有这样优秀的工作夥伴,这样的创作经验帮助了我的成长,也使我比其他的编剧更为幸运。

我写作的习惯是跟著演员的形象走,所以我希望我的剧本尽量能发挥每个演员的特色。我和素云工作多年,逐渐形成一种难得的默契,他是个非常认真的演员,我相信不断尝试新的角色、以及不断的练习才能帮助演员突破自己、更上层楼;喜欢他的观众应该多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美香姐的明艳、丽真的秀丽使得「凤官」、和「明月」在观众眼中栩栩如生;特别来帮忙的秀琴老师、文雪老师、以及翠娥阿姨可以说是稳定这出戏的力量。秋冠是优秀的硬里子演员,也是我固定合作的班底,他让我在写戏的时候很安心,因为他可以担负各样不同的角色。另外,我和网路上一位朋友的意见一样,我也觉得「多敏」的戏份轻了一点,秀文姐的功力匪浅,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让观众多见识一些。

许多人一直很喜欢看我们演的戏,我想有这么多精彩的演员齐聚一堂、是最重要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剧中有一些年轻的演员像是刘冠良、杜健玮、陈囿任…,他们的台语一如他们的表演一样越来越道地,真是个可喜的现象。而《长江》中最辛苦的演员公认是演「博洛」的大古了!过去他虽然和我们一起演出,但是这次的任务特别繁重,他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有这样优秀的表现,大家都高兴极了,我想应该要再找时间、专门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来。顺道可以谈谈一个演员的特质如何能影响一出戏的演出风格,这是一次很特殊的经验,希望还有机会再写写我这方面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