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心得

◆歌仔戲《長生殿》編劇後記(下)◆

作者:劉南芳

第二部份:改編方法

1.人物的塑造與情節的編排─鼎足三分的「陳玄禮」

在「陳玄禮」這個人物構思完成之後,整個情節在不違背原始架構下重新展開,全劇共分為十一場,在唐明皇與貴妃愛情部份的主戲部份包括了〈定情〉、〈醉酒〉、〈七夕〉、〈馬嵬坡〉,符合傳統的情節發展脈落。〈定情〉融入了「楊玉環本當為壽王妃」的情節,表現玉環與唐明皇年齡懸殊的愛情基礎。〈醉酒〉則在玉環久候明皇不至之時,加入了安祿山的胡旋舞,表達安祿山的非份之心。

陳玄禮在劇中是「準駙馬」、也是節度史的官職,和安祿山共同掀起一種金戈鐵馬的氣息,他的主戲包括了〈入皇城〉、〈見駕〉、〈送行〉、〈闖宮〉、到〈踏破長安〉,而以〈馬嵬坡〉做為這個人物表現最高的衝突點,戲份可以說和唐明皇、楊貴妃等量齊觀。

陳玄禮在全劇中起了很好的效果,不僅是情節可以充份的開展,在兒女情長中加入了英雄氣概,更重要的幫助觀眾體認到安史之亂中,唐明皇錯誤的決定、以及楊貴妃必然的悲劇收場,我認為這個人物的出現,對照了唐明皇眷戀兒女私情的弱點,幫助這整個故事更多面的呈現出來。

陳玄禮的加入,也使得全劇增添了許多可看性高的「表演場」,這種表演唱配合著激昂的鑼鼓身段,並不像宮庭歌舞戲般的柔美情調。例如唐明皇久不上朝,陳玄禮從邊關趕回京城、闖入後宮要求唐明皇御駕親征,還有安祿山踏破長安城,玉真公主死在亂軍之中,陳玄禮無力回天、倉皇逃生…。

最重要的一場,則是在〈馬嵬坡〉之中,當六軍不發、要唐明皇交出楊貴妃之際,陳玄禮逃至馬嵬坡,要求君王以大局為重、犧牲貴妃,當陳玄禮的背景加重之後,這場戲與明皇的對峙就顯得飽滿,有角度,做成長篇的、衝突性的對唱,達到了非常好的戲劇效果。我認為這比起唐明皇單純的不知所措、楊貴妃片面的無辜都來的有戲一點。

2.主題的訴求─聖明天子有始無終

加入「陳玄禮」這個人物,除了情節、表演的考量外,也為了突顯我對於「長生殿」這個故事的看法,也就是說:這些無中生有的人物和情節,並非僅只於「為複雜而複雜」。唐明皇在馬嵬坡堅持不放棄楊玉環,反而質疑陳玄禮居心不良,串通三軍謀反,這時劇中安排了一段這樣的對唱:

「唐明皇:(雜碎調)我是當今的皇上、你食君俸祿該然盡忠,
要我任人擺佈、百般退讓,莫非你…你怨恨寡人、居心不良!
 陳玄禮:皇上…
 唐明皇:(接唱)玉真慘死在後宮、你滿懷怨恨在心中
         敢與三軍結群成黨,拆散我君妃情理難容
陳玄禮:(雜碎搖板)一言宛如箭穿胸,如此冤枉我、我氣難平
想起玉真淚滿面,我何苦在此做忠臣!
    (七字調)多少黎民喪性命,皇上你只顧兒女私情
        力挽狂瀾終無用,不如一刀了殘生……      」

當然我這樣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控訴封建制度的腐敗、傳統國君的昏庸…,我只是想就我的體會,來呈現唐明皇的一種困境。我覺得有了陳玄禮和玉真當做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唐明皇這個「聖明天子」的下場。

在最後一場我安排的〈追駕〉,構想雖是自傳奇版而來,但是我把重心放在唐明皇的種種回憶之中,他想起了他逃離長安時,拋棄了自己親生的兒女;想起錯看了安祿山、想起錯用了楊國忠……最後面對著「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悲哀,只能歸諸到「半生辛勞有何用、聖明天子有始無終」。這種追悔之心就是我對於這段歷史的看法,我並不想控訴他、指責他,我只是對唐明皇這平凡的人性寄予無限的同情。


傳統戲曲進入當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代的創作者必須提出一種視角,展現一種視野,這是我們從小受教育的結果,也是我們所耕耘的劇種藝術給予我們的養份。編導如果自己沒有個性,如何要求寫出來的戲有「個性」?編導如果不重視自己劇種的特色,那麼戲曲淹沒在表演藝術的洪流中也是遲早的事。我們生存在現代的社會中,閱讀中國的傳統、接受西方的文明,生長在本地的文化土壤中,我想我們有比前人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或許很難做的比前人更好,但我想至少要能展現出不同的情調,有了「作者」的感覺,就會有這個時代、這個階段的感覺,我們的腳印也就變得有意義了!